成果展示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特色中医传承  2018年04月26日 21:07

1.建立“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学术流派”特色中医传承教育模式

1.1确立培养目标

系统调研并分析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现行的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试点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中原地域优势,确立了培养目标。

1.2重构课程体系

模块定位:公共课程模块;传统文化课程模块;中医基础课程模块;中医临床课程模块;中医经典课程模块;传统技能课程模块;西医课程模块。

优化课程:“以中医核心课程为主线,突出传统、突出经典,加强临床实践和中医基本功的训练。

突出特色:突出仲景学术、传统文化及中医传统技能特色。

1.3建立临床实践平台

在“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导入预实习、拜师临床和模拟实训三个实践教学环节,构建“2+3”五位一体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4完善考评体系

建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构建包括组织、制度、评价和反馈 “四位一体”的教学质控体系;制订跟师临床考核办法、中医经典诵读考核办法,出台《中医专业临床带教规范》。

1.5组建导师团队

据名医成才之路,借鉴国家“师带徒”培养考核模式,遴选三批次87位专家担任导师,实行“多导师制”,时间不少于2个半天/每周。

1.6加强基石学科建设

强力推进中医基石学科建设,建立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与教研室并行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为中医传承教育提供学术支撑。

1.7校院政企多途培养

学校与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各指派一名班主任——即双班主任制,双重管理,教督结合;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仲景奖学金”,助力学生成长;多家中医院院长数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课程设置更加完善。

1.8拓展第二课堂

课堂学习外,经典诵读、名家讲座、学术交流、读书成才、科研活动等辅助培养措施,有效提升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

2.特色中医传承教育模式与院校教育模式的实证比较研究

为客观评价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我们以2009级中医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39名学生作为传承教育组,同时按性别相同、成绩相当(±2.5分)的原则从中医学专业中选取同届学生作为院校教育组(考虑失访、右利手等原因院校教育组选取50名),对两种模式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实证对比研究。

2.1中、西医专业基础测试

内容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西两套医学的主要核心课程共15门。

2.2临床诊疗技能测评

严格按照执业医师三站式考核程序,请具有执业医师考试考官资质的第三方专家盲法对两组学生的临床诊疗技能进行测评。

2.3批判思维能力测试

采用国际通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中文版)-CTDI-CV对批判思维倾向进行测试。

2.4临床实习综合评价

由临床带教老师对毕业实习阶段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2.5认知策略ERP测试

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对认知策略的影响,并寻找其神经电生理学机制。

2.6读研率与就业率比较

对当年读研率、优质就业率(升学+协议就业)进行比较,并追踪后续三届毕业生读研及就业情况。

通过以上实证对比研究,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