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中药实训基地 2018-06-04
1.研究现状
1.1中药学专业特点分析
中药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理论是古代医药学家在当时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当时哲学、地理、天文等诸多学科的先进成果,对当时临床实践的一次次的理论总结,它归根结底是实践的产物,同时又经过了几千年实践的检验,所以实践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名合格人才的必经之路。鉴于中药学的专业特点,这就需要学生要具有创新性思维、综合素质和传承性能力,简而言之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其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仅靠课堂讲授、理论教学是无法达到的,实习实训环节的训练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1.2现状分析
目前各高校均已认识到实习实训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为此也在不断探讨方式与方法,增加投入,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成效显著。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振兴,中药学专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办学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全国具有中药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0余所。由于各自的情况不同,办学条件各异,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差异很大,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实施方案,加上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监管不到位,以及部分学生在实习实训的学习中间主动性不足,偏于自己的兴趣和其他方面,这已严重影响到中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同时,长期以来中药学专业的建设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2017年教育部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基本规定,但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学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建立中药学完善的实训实习教学体系,对国家的医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国家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中药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底蕴、积极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中药人才是高校育人的目标,实习实训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中药学与现代药学从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体系没有国外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加上各个高校办学情况不同,对中药专业的实习实训,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时间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实习实训基地认知与建设上差异明显,加之基地生产、销售、科研的需要而缺乏专用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不能达到本科生的培养条件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变革与筛选。
中药从业人员作为未来中药产业和文化实践活动的主体,一方面要承袭几千年来有效指导了临床实践的理论和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具备现代科学的基本素养,同时也为规范我国中药学专业建设,节约教育成本,在人才培养中,对中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研究,制订出适合中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1课题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2.1.2面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目标,分析基地建设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2.1.3针对实习实训基地的特点与差异,结合中药学本科生教学计划,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遴选)评价标准。
2.1.4根据教学大纲,规范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行,建立实践教学运行标准化操作规程(SOP);为评价基地教学运行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制订不同类型实习实训的考核标准。
2.1.5将该课题成果在已经运行的实习实训基地内进行推广应用,对其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并不断修订与完善。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途径是在学生实习实训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和实践为中心,以归纳、分析为基本手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2.1走访、调研了解学生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梳理与分析,找出主要制约因素。
2.2.2召开相关利益方座谈会议探讨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达成共识;开展问卷调查,对各利益方表示关切的关键点和重大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补充和完善基地的建设及评价体系方案。
2.2.3召开专家、学者论证会议对课题组提出的方案、修订意见、评价体系等进行剖析,并结合国家中药专业发展需要,给出合理、科学的指导性意见。
2.2.4文献整理与经验总结总结各方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已有的尝试与成果,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和优势,制定出合理、科学以及可操作的基地建设、评价体系方案。
2.2.5成果实施将基地建设、评价体系方案在中药学专业教学和相关基地的建设中加以实施。
2.2.6整理、归纳、分析所有材料与信息对前期的实施效果与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产业需求、文化传承、中药学发展等要素,找出实施方案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2.7总结、完善整个方案并加以推广根据成果实施效果,在运行中不断探索与完善,最终制订出合理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遴选)评价标准,切实可行的标准操作规范,以及科学性、系统性的考核评价指标,并加以推广,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2.3主要解决的问题
2.3.1制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遴选)标准,解决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范化的问题目前开办中药学专业的高校背景复杂,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各异,且中药产业类型多种多样,实力高低不同,这都构成了实习实训基地在选择上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合理的划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制订基地的建设(遴选)标准,才能达到专业培养的需要
2.3.2制订了实习实训标准操作规程(SOP),解决了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基地大多缺乏教学所需的环境与制度,所以这就要求按照教学目的,对基地所开展的教学内容制定标准操作规程(SOP),形成基地与学校都认可的实践教学规章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3.3制订了实习实训量化考核标准,解决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的问题实习实训教学考核不同于校内评价,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基地建立多指标的量化考核方法体系,不仅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以更好的达到实践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对基地的一种评价,以起到监督作用。
3.研究成果
3.1对中药学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制约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
3.1.1高校经费有限,场地有限不可能按照产业运行状态大量建立适应产业化的实习实训平台,这也是必须对外拓展,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直接原因。
3.1.2对实习实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认识不一目前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高校超过100所,办学力量差异悬殊,背景多样,这就造成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条件的制约,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这与产业需要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
3.1.3基地在教学运行中高校的实际操作不足大众化的教育时代早已来临,学生数量众多,虽然各方都认可实习实训的重要性,但教育资源有限,按照人才培养大纲的要求,高校必须寻求外部资源的帮助,这就造成在与校外机构交流的过程中天然的处于一种不利地位,学校在实习实训基地内的实际可操作性不足。
3.1.4学生本身缺乏对实习实训的足够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依然存在,并且当前高校学生的选拔机制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并不突出,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学习观念,同时由于各个高校考核机制不能因地制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加之学生对产业信息的匮乏,对自身素质的提高认识不足,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更多的是偏于自己的兴趣,而非专业需要。
3.1.5基地本身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有限对于实习实训基地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进行产业生产,对于尚处于本科学习阶段的学生,基地在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方面是欠缺的,对这个方面的投入也是十分有限的。
3.2按照产业划分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区别与层次,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分类 共分七类,对每类都分别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遴选)标准、实习实训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以及实习实训量化考核标准。
3.3在教学研究与相关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近年来,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发表相关论文59篇。主持开展相关研究课题7项,获得相关教学成果11项,其中厅级二等奖以上8项。编著教材26部,其中主编2部,副主编10部。
4.创新点
4.1首次制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遴选)评价标准根据产业类型与专业培养需要,将不同的实习实训基地予以分类,共七类,并从其资质、规模、带教人员水平、实习实训环境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安全防护等方面综合考虑,对每一类基地制定不同的遴选评价标准,以达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4.2首次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教学标准操作规程按照教学目的及培养目标,制订一系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习实训标准操作规程(SOP)。
4.3首次制订了实习实训基地教学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参照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多指标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量化考核方法体系,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切实达到培养高素质中药产业人才的需要,同时这种量化考核也可以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监督。
4.4在梳理、分析了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模式,实现了共赢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梳理,对高校、基地、学生三个主要利益方,从经费投入、对实践教学的认知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立足于专业继承与发展、构建整体实习实训培养体系、多方位的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弄清主要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投入,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实习实训基地,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如由我校牵头,分别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联合成立的河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等,不仅提高了实习实训教学质量,也推进了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也完善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调动了企业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制药企业还在中药学专业学生中设立奖、助学金,学生收益的同时,企业也提高了自身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5.推广效果
本成果自2012年开始推广实施,目前已运行了6年,在国内多家单位实行,受到广泛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校内推广应用情况
5.1.1在中药学专业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本专业在2007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基础上,2012年成为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成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2017年通过了教育部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认证,其中实习实训教学的软、硬件建设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5.1.2直接提升了我校中药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水平
2014年我校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到目前已开办了10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全国各地中药人才500人次,2016年我校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并相继举办了多次炮制学术会议与人才培训会,受到了良好的赞誉。同年我校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我校中药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被省教育厅列为建设单位。
5.1.3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中药学专业2013年开始一本招生,近5年来组建的科研兴趣小组超过40个,在省级及以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中获奖9项,获得省级及以上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及以上7人次,发表论文20篇,获得专利4项,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呈现。
5.2校外推广应用情况
5.2.1基地数量与质量明显提高,逐步实现合作共赢
目前与我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各类实习实训基地超过50家。而且通过对实习实训基地的投入,双方达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如由我校牵头,分别与宛西制药、羚锐制药、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制药企业和高校联合成立的河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中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优质平台,不仅大大提高了实习实训教育质量,同时也推进了双方共同研究与成果转化。
5.2.2研究成果在校外相关单位顺利推广实施,效果良好
自2012年成果推广以来,受到省内外兄弟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关注,先后有10余所高校采纳实施,并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仲景宛西制药、郑州瑞龙制药、栾川县龙峪湾林场、河南省中医院等单位都对该成果进行了采纳与运用,受益学生超过10000人,部分企业还专门对中药学专业学生设立了奖、助学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相信随着本课题成果的不断推广,其应用价值也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