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
中药实训基地 2018-04-27
2科研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
2.1科研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遴选)标准
科研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各高校相关实验室,研究院所,三级甲等医院药剂科,省市药品检验所等。要具备以下条件:
2.1.1具有中药学相关科研实验的场地,充足的仪器设备。
2.1.2有一定数量的在研科研项目,具有充足的经费。
2.1.3具有从事科研的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研究人员。
2.1.4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2.1.5具备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经验。
2.1.6具备接纳5-20人的食宿的能力,能够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障。
2.2科研实验室实习实训标准操作规程(SOP)
2.2.1指导教师选定标准及学生小组组建
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且连续从事该方向工作2年以上的可作为指导教师;学生与指导教师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确定;具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最多指导6名学生,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最多指导4名学生,具有博士学位且连续从事该方向工作2年以上的中级职称指导教师最多指导3名学生。
2.2.2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为期24周。整个实习的过程分为实习准备、课题设计与实验、撰写毕业论文、论文答辩四个阶段。
2.2.3实习进度
2.2.3.1实习准备阶段(2周)
根据各实习点的需求情况及学生个人志愿,进行实习安排;召开学生实习动员会,进行毕业实习前的培训工作,包括实习纪律、安全、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相关安排;发放《实习就业指南》、《药学院学生毕业实习考核册》等相关资料。
2.2.3.2实习课题设计与实验阶段(18周)
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设计,完成开题报告,并付诸实施。
2.2.3.3撰写毕业论文阶段(3周)
按照《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规范》和《药学院学士学位论文格式》的要求,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毕业论文。
2.2.3.4论文答辩阶段(1周)
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由药学院统一安排,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按照《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规范及答辩实施办法》,论文评审答辩委员会根据实习生论文质量、答辩情况,参考实习单位鉴定,评定论文成绩。
2.2.4学分比例
毕业实习学分为16分,具体学分比例为:
序号 |
项 目 |
学分 |
1 |
毕业实习管理规定教育、学习、讨论 |
|
2 |
实习方法指导 |
1学分 |
3 |
学生就业教育 |
|
4 |
毕业论文写作方法指导 |
|
5 |
毕业实习(论文开题报告) |
1学分 |
6 |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
1学分 |
7 |
实习实际操作 |
9学分 |
8 |
毕业论文 |
2学分 |
9 |
专业理论综合考试 |
2学分 |
2.2.5实习主要内容和标准
2.2.5.1中药有效成分物质基础研究方向
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化学、中药化学、中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
熟悉中药学发展和特点,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熟悉不少于130种中药材的药性、功用、特点、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
掌握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分类以及每种分类的具体结构、特点以及提取提纯方法;熟悉典型有效成分的构效关系;掌握有效成分提取、提纯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掌握基础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流程;熟悉药典对中药成分的要求和基本鉴定、含量测定方法;熟悉现代分析方法;掌握常用分析、测试仪器的使用,以及有效成分样品采集、前处理、数据分析与计算。
2.2.5.2中药资源开发、炮制加工工程方向
要求学生掌握中药植物学分类、中药鉴定学、炮制加工、制剂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
了解我国中药资源起源、发展和现状,了解中药主要成分生物合成的途径以及生长环境对中药主要成分的影响;熟悉中药材加工、储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不少于80种常用中药(生药和中药饮片)基源、性状、显微鉴别;掌握显微化学操作方法,了解我国GAP规则;
了解中药炮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炮制方法、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掌握不少于60种常用中药的炮制操作方法;熟悉中药剂型分类以及每种剂型的特点;掌握基本处方分析、制备工程、质量要求,掌握主要药物辅料性能、特点、用法和用量;掌握计算机制图操作,以及中药制药工程原理;熟悉中药制药主要设备和原理,能够对常用中药制剂进行质量检测和结果分析。
2.2.5.3中药药效、药动学方向
要求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和知识。
熟悉中药药理学主要内容,和每种分类的典型中药药理作用、体内药动学过程、临床应用;熟悉常用整体和离体药理学试验以及常用毒理学方法;熟悉实验动物选择、饲养、给药、取样方法以及结果分析。
2.3科研实验室实习实训考核标准
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满分100分,下属4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分别是:
导师(15分)—包含导师资质(5分);指导方法(5分);带教平均时间(5分)。
选题(25分)—包含题目的科学性(8分);课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5分);课题的分配合理性(7分);开题答辩情况(5分)。
实习实训过程(40分)—包含课题选择的文献查阅、实验设计(20分);独立操作能力(15分);实验记录完整性(5分)。
研究报告答辩(20分)—包含论文质量(15分);答辩情况(5分)。
通过每个二级指标的四个等级(A为100%;B为80%;C为60%;D为40%));计算出总分即得到最终评价分数。